在宁波市圣龙股份30万级净化车间,没有机械轰鸣声与刺鼻的机油味,变速箱油泵装配流水线有条不紊地作业,基础零部件通过机械设备自动装配、自动检验,合格后进入下一个装配环节。
二十多公里外,在野马电池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持续不断“吐出”一只只电池,随后智能机器人将打包成盘的电池搬运至指定区域、码放整齐,再将空盘放回生产线……每道流程紧密衔接、井然有序。这些曾经需要人工搬运的繁重、单调的体力活,现在全靠机械手就能“轻松”解决。
这是中小企业数智化生产的应用场景。如今,数智化转型已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必答题”。
如何作答?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哪些痛点和难点?专家学者就推进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将给出怎样的对策?日前,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多家制造业中小企业调研。
需求驱动转型 数智化为企业赋能
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动力是什么?答案是:市场、客户、订单。调研中,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都谈到,期盼数智化转型为企业赋能。
“碱性电池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600只电池,如果依靠人工搬运,工作人员平均每分钟需要搬运1盘至2盘电池。每盘电池有15公斤,24小时不间断人力搬运显然不可能,也满足不了客户需求。”野马电池总经理余谷峰对记者说,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制造方式,让每条碱性电池生产线的用工人数降低了近90%,产量却翻了一番。自动检测后电池质量也更稳定了,产线上的工人基本只需负责处理临时的设备故障。
2017年研发出“近无人化高速电池生产线”,2018年建成年产2亿只碱性锌锰电池的数字化车间,2021年5G智慧工厂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在野马电池的展厅内,余谷峰带记者回溯了公司的数智化进程。而现在,以5G+工业互联网为牵引的智能工厂,正在成为开启智造未来的一把新的“金钥匙”。
“数字化改革绝不只是增添几台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而是针对研发、制造、管理等进行全系统重塑。”在圣龙股份董事长罗力成看来,数字化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企业的长期战略。
为国内外各类车企配套生产泵系列零部件、自动变速器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圣龙股份,是福特、大众、宝马、保时捷等国际车企及上汽、吉利等国内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汽车厂商快速更迭的产品品类以及火爆的市场需求,驱动着整个产业通过数智化转型提升效率。
为此,圣龙股份一方面横向整合资源,把现有数据系统打通,再加上供应链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系统,让数字工厂“筋骨”更加强韧;另一方面基于客户需求,纵向将客户订单系统与企业的ERP系统连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数字工厂整体。
破解“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难题
数智化转型关乎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韧性的关键举措。然而记者在调研中注意到,也有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数智化转型概念的认知模糊且片面。有的认为智能制造就是数智化转型,也有的认为使用了一些工业软件就是数智化转型,有的企业甚至将在线营销系统等同于数智化转型。
即使对数智化转型有一定了解,依然有一些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
有企业负责人表达了顾虑:数智化转型无法像传统项目的投资一样有明确的投资收益及回收期,且初始投入大、转换成本高……
解决“不敢转”,圣龙股份给出的方案是——“小步快走”。公司曾制定转型规划:从一套新设备入手,开启单台设备智能化,再扩展到一条产线,延展到一个车间、一座工厂。
“制定清晰的转型战略规划是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罗力成表示,企业要思考借助数智化转型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应从哪一环节入手实施数智化转型工作,以及数智化转型的实施步骤是什么。
解决“不愿转”“不会转”,永信汽车更有发言权。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坚坚告诉记者,公司数智化转型起步时,曾出现过新的管理模式和老的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公司也因缺少专业的数字技术人员不得不从零开始培训一线员工,大家一度难以适应,甚至有抵触情绪。后来,公司通过引进外来师资力量、不断强化内部培训,用了几年时间,实现了各个环节对新的作业方式、管理系统的适应和接纳。
“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还节约了公司的管理成本。”郑坚坚表示,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对公司来说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不能“孤军奋战”
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之路并不容易,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吗?
“这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必答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蒋白桦认为,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盈利能力是其生存的基本保障。对于制造业中小企业来说,其议价能力通常较弱,公司产能和产品能够迅速响应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尤为关键。而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恰好能够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产量及时供给赋能。
“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不能靠它们‘孤军奋战’。”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总经理成九雁见证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他观察到,不少中小企业独自开展数智化转型,缺乏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下游企业的联系,花费巨资打造的数据体系不能在产业链中流通,成了“信息孤岛”,无法产生价值。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政府引导、公共平台搭建、大企业带动等至关重要。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建议:“软件或平台企业应该致力于提供良好的SaaS、PaaS(平台即服务)环境,另外政府也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共同构建更好的生态,这既有利于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也有利于我国工业软件发展。”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启动数字化转型后,85%以上的企业生产或运营效率提升了5%以上,68%以上的企业营收增长5%以上。
加速、扩面、提质、增效,政策配套措施亦在发力。此前财政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从今年起到2025年将分3批在全国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由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定额奖励,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